登录注册技术咨询 17701205758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跨进新时代实现新作为

作者:王晋军 时间:2018-03-22来源:中国文化报

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该方案,改革后,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文化和旅游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通过设立文化和旅游部,让文化走出去、文化输出有了更具有国际化的载体——旅游,旅游也让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增添了强有力的抓手。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需要。解决大文化需要,旅游是重要载体之一。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谈道,文化是旅游之魂,市场是文化之体,魂体结合,体质强健。北京市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认为,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对于借助旅游这个途径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文化旅游部门的融合,将有望推动以更开放的眼光看待文化与旅游项目。

提升文化自信,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大方向,与全域旅游相对应,必将实现新作为,书写新篇章。

呼唤文化与旅游的加速融合

旅游是进入新时代人们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实现中国梦。站在全域旅游角度看,文化旅游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因素所构成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多样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文化体验对游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甚至成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是一种求新、求知、求乐的社会活动,在旅游中,游人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市场产品,这个消费可谓空间无限、潜力无限,它呼唤着文化与旅游的加速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旅游产品和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如旅游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能够创新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旅游同文化创意及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能够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旅游同红色文化结合,能够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旅游同健康医疗相融合,能够促进温泉旅游、老年专项旅游;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能够大大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把竞技运动转化成为大众参与性体育活动等等。这些重要功能充分提示了政府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决心和动力所在。

文旅的连接点是“创意”

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令旅游与文化亲密无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孕育着旅游活动的精神内涵;作为文化的承担者,旅游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为文化的长期多元化发展增添活力。旅游文化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文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循序渐进,扎实拓展。

文旅的融合有利于旅游业跨上新台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接收信息手段多样,对旅游的要求不再停留于风景观光单一层面上,高端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正日益增加。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既可以丰富旅游内容,使得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旅游内涵,又可以增加旅游产业的获利空间。应针对文化旅游的不同类型、资源、内容、人群等,采取不同的创意和方法,创意创新,与时俱进,另辟新路,从而有效利用我国独特深厚的文化资源,开拓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旅游政策新导向催生业界新气象

梳理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涉及旅游的内容主要有三点:“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从国家层面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引,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强调目标的可操作和可考核。“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提出,首次具体指导旅游某项要素的价格,并且方向明确指向“降低”,意义非同小可,表明政府更多将旅游业定位为关系到全民幸福的事业。

全域旅游示范区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杭州西湖,2003年取消景点门票后整体经济效益不降反升。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是更加重视旅游的教育职能和民生属性,国家希望把旅游的产业化属性进一步降解下来,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景区经营方向要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不能唯钱是图,同时改变经营方式,北京故宫的文创商品收入已与门票收入相等,多种经营之路越走越宽广。公共资源景区、社会资本投资景区、半公半资景区要分别对待,市场规律要尊重、社会效益要重视,产业与事业要兼容。总之,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游客、游客与原住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一定能为业界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气象。

培育新供给 促进新消费

并非所有文化都能拿来做旅游,抑或转化为有文化影响力、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文化做旅游,首先文化要有足够影响力,其次文化要便于活化为产品,有三种路径可走:文化需要从书本中、历史中、传说中走出来,这是一个文化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的过程。文化物态化乃观光旅游所需,可理解为景观化和形象化; 文化活态化乃旅游体验所需,可理解为游客对文化的交互化、情境化和沉浸化感受;文化业态化乃休闲旅游所需,可理解为文化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两个新趋势。一是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出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二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强力推进,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正是:文化借旅游兴盛,旅游依文化繁荣。

深度文旅融合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的载体和平台,旅游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功不可没。如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已成为人民群众除食品餐饮消费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内容,全国人均国内旅游次数已达每年3次以上,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市场基础,在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融入旅游需求导向,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注入旅游发展手段,文旅融合发展,必将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扩容旅游市场。

旅游与文化在很多领域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文旅融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结合红色旅游、国学与传统文化研学旅游开发,用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对外传播。结合遗产保护,开发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遗产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的旅游开发,让旅游成为揭开其神秘面纱的窗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自然融入,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把乡愁、乡风、乡情开发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等等。文旅融合还将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现今,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日渐增加,文化和旅游成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新纽带和新桥梁。文化和旅游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已经成为我国促进文化开放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文旅融合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作用重大,前景辉煌。